选择热点
美国文化史 第7章 第六节 四、黑人文学
发布时间:2025-01-05
来源:大学网站
黑人文学是指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文坛所出现的一批有才气的黑人作家,对美国黑人的觉醒在文字上的表现。
尽管在他们之前,已有不少的黑人作家,但真正唤起自觉的重要年代是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新一代的黑人作家不在乎白人对他们的看法,他们追求自我的价值,不以黑色皮肤而感到羞愧。
纽约的哈林区成为他们活动的重镇,称为哈林区文艺复兴(9)。
60年代,黑人作家的表现,在黑人女性作家的努力之下,有了重大的成就,黑人文学摆脱过去以呐喊、控诉为主的写作,改以描述走出心理的黑暗,为黑人文学在美国文坛争得一席地位。
黑人文学不是一种自我的表意,而是社会文化的符号,受种族主义影响,黑人在写作的主题、结构或风格上都带有黑人的符号,如语言、价值、信仰或风格,描述他们对其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幻想,摆脱各种形式的压迫、追求自由。
他们的文学是记载黑人的集体经历,源于欧洲个人主义精神和黑人集体主义的结合,以一种天启性的涵义以及社会的现实,从黑人的语言、音乐和宗教中找到生命所在。
代表作家有:1.
埃利森(Ralph Ellison)1914年生于俄克拉何马州的边陲地区,长大后成为一名交响乐作曲家,后入图斯克基学院,受艾略特小说启示,开始写作,找寻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的关系,以及黑人艺术家对他的人民和艺术应负的责任。
代表作为 看不见的人 (The Invisible Man),这部书对黑人经验有深刻的描写,被评价为1945年至1965年间美国出版最杰出的单行本作品。
看不见的人 一书分25章,追溯一个无名的黑人从天真地相信美国梦,到领悟和确认自我与社会的历程。
这本书的主人翁在南方出生长大,深受到白人价值观、仪式和禁忌的影响,导致他不仅压抑自己的情感,也压抑自己的人性。
为了找到自己的人性,他必须承认自己的非洲遗产,拒绝美国的种族主义。
这本书描绘了美国黑人在美国社会中对自身的历史寻求,颂扬了非洲裔美国黑人文化的丰富、多重性和生命力。
2.
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先后在霍华德大学及康奈尔大学获得学士及硕士学位。
之后至得克萨斯大学任教,再转行到一家出版公司工作,代表作有 最蓝的眼睛 (The Blue Eye)、 秀拉 (Sula)、 所罗门之歌 (Song of Solomon)、 柏油孩子 (Tar Baby),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莫里森的小说主题在探索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对黑人妇女生活的影响,对黑人妇女的人格有深入的描述,她以敏锐的眼光、明察的态度从事写作,使得她的作品呈现一股新鲜感,具有相当的启发性。
她对生活意志的关怀,揭发了真实的心路历程和复杂的人性,受到文坛的推崇。
3.
沃克(Alice Walker)黑人女作家,1944年生于乔治亚州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清寒,从小对黑人的贫困与苦难有深刻的体会。
1970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 格兰吉柯柏林的第三次生命 (The Third of Grange Copeland),谈论黑人妇女所受到双重压迫的问题,以及黑人妇女被解放的过程。
之后又出版了诗集 一度 (once)、 革命的紫色花 (Revolutionary Petunias),1982年出版了 紫颜色 (The Colour Purple),轰动一时,并改编为电影,使她成为著名的作家。
此书描写一位黑人女性,从14岁的苦难岁月到中年获得新生活的过程,以及她的心路过程。
反映了当代美国黑人妇女在多重压迫之下,为改变自己命运所做的努力。
这部小说代表了黑人小说新时代的来临,与以前的黑人小说不同的是,它不再只是控诉、呼喊黑人受到不平等待遇,而是描述黑人走出黑暗的故事,反映了黑人妇女挣脱锁链走向新生的社会阶段。
【美国文化史 第7章 第六节 四、黑人文学查看网站:[db:时间]】
尽管在他们之前,已有不少的黑人作家,但真正唤起自觉的重要年代是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新一代的黑人作家不在乎白人对他们的看法,他们追求自我的价值,不以黑色皮肤而感到羞愧。
纽约的哈林区成为他们活动的重镇,称为哈林区文艺复兴(9)。
60年代,黑人作家的表现,在黑人女性作家的努力之下,有了重大的成就,黑人文学摆脱过去以呐喊、控诉为主的写作,改以描述走出心理的黑暗,为黑人文学在美国文坛争得一席地位。
黑人文学不是一种自我的表意,而是社会文化的符号,受种族主义影响,黑人在写作的主题、结构或风格上都带有黑人的符号,如语言、价值、信仰或风格,描述他们对其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幻想,摆脱各种形式的压迫、追求自由。
他们的文学是记载黑人的集体经历,源于欧洲个人主义精神和黑人集体主义的结合,以一种天启性的涵义以及社会的现实,从黑人的语言、音乐和宗教中找到生命所在。
代表作家有:1.
埃利森(Ralph Ellison)1914年生于俄克拉何马州的边陲地区,长大后成为一名交响乐作曲家,后入图斯克基学院,受艾略特小说启示,开始写作,找寻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的关系,以及黑人艺术家对他的人民和艺术应负的责任。
代表作为 看不见的人 (The Invisible Man),这部书对黑人经验有深刻的描写,被评价为1945年至1965年间美国出版最杰出的单行本作品。
看不见的人 一书分25章,追溯一个无名的黑人从天真地相信美国梦,到领悟和确认自我与社会的历程。
这本书的主人翁在南方出生长大,深受到白人价值观、仪式和禁忌的影响,导致他不仅压抑自己的情感,也压抑自己的人性。
为了找到自己的人性,他必须承认自己的非洲遗产,拒绝美国的种族主义。
这本书描绘了美国黑人在美国社会中对自身的历史寻求,颂扬了非洲裔美国黑人文化的丰富、多重性和生命力。
2.
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年生于俄亥俄州,先后在霍华德大学及康奈尔大学获得学士及硕士学位。
之后至得克萨斯大学任教,再转行到一家出版公司工作,代表作有 最蓝的眼睛 (The Blue Eye)、 秀拉 (Sula)、 所罗门之歌 (Song of Solomon)、 柏油孩子 (Tar Baby),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莫里森的小说主题在探索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对黑人妇女生活的影响,对黑人妇女的人格有深入的描述,她以敏锐的眼光、明察的态度从事写作,使得她的作品呈现一股新鲜感,具有相当的启发性。
她对生活意志的关怀,揭发了真实的心路历程和复杂的人性,受到文坛的推崇。
3.
沃克(Alice Walker)黑人女作家,1944年生于乔治亚州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清寒,从小对黑人的贫困与苦难有深刻的体会。
1970年出版了第一部小说 格兰吉柯柏林的第三次生命 (The Third of Grange Copeland),谈论黑人妇女所受到双重压迫的问题,以及黑人妇女被解放的过程。
之后又出版了诗集 一度 (once)、 革命的紫色花 (Revolutionary Petunias),1982年出版了 紫颜色 (The Colour Purple),轰动一时,并改编为电影,使她成为著名的作家。
此书描写一位黑人女性,从14岁的苦难岁月到中年获得新生活的过程,以及她的心路过程。
反映了当代美国黑人妇女在多重压迫之下,为改变自己命运所做的努力。
这部小说代表了黑人小说新时代的来临,与以前的黑人小说不同的是,它不再只是控诉、呼喊黑人受到不平等待遇,而是描述黑人走出黑暗的故事,反映了黑人妇女挣脱锁链走向新生的社会阶段。
【美国文化史 第7章 第六节 四、黑人文学查看网站:[db:时间]】
相关阅读
目录列表
资讯列表
英语资讯
共0条评论
网友评论温馨提示: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请文明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