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网站有你想看的世界大学网址网。
当前位置:大学网站 » 站长资讯 » 学习英语 » 英语文化 » 资讯详细 订阅RssFeed

选择热点

欧洲常识 - 什么是“反乌托邦三部曲”

发布时间:2025-01-05

来源:大学网站

欧洲常识 - 什么是“反乌托邦三部曲”?

所谓的“反乌托邦”,即反对“理想”社会,当然,这里的理想是加了引号的——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反乌托邦主义的作品通常是通过刻画一个物质凌驾于精神之上、人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为机械完全取代、民主遭到完全破坏、人性遭到彻底压抑的社会,以唤醒人们对于自由、民主的追求。

“反乌托邦三部曲”分别是苏联作家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扎米亚京(1884—1937年)的 我们 、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1894—1963年)的 美丽新世界 以及乔治奥威尔(1903—1950年)的 1984 。

我们 是扎米亚京于1920年完成的,描述了一个由大恩主领导的“大一统”王国。

在这个王国里,人们高度一律,没有名字,而代之以一个号码;没有隐私,连卧室都是四下透明的;没有爱情,需要性生活的时候,需要打一个报告申请。

在整个王国里有一个严格的时间表,吃饭、睡觉都按这个表进行。

号码为“D-503”的“我”,是所有号码里稍微具有一点叛逆的号码,因为“我”会偷偷地看禁书。

而这些禁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读到这里,对于 我们 的读者来说,不难想象那是怎样一个全新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便遵循着我们现在的秩序:可以自由恋爱,并无须遵守时间表。

可是最终,“我”因为体内的欲望复苏而被大一统王国处死;临死前,“我”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扎米亚京给了 我们 一个力道十足的反讽结尾:“40号横街上已经筑起了一堵临时高压大墙。

我希望胜利会属于我们。

我不只是希望,我确信,胜利属于我们。

因为理性必胜。

”当 我们 创作完成之时,在苏联却无法出版,直至1924年以英文在国外出版,这直接导致扎米亚京离开作协,流亡至法国,最终客死巴黎。

在“反乌托邦三部曲”中, 我们 因为苏联当局的压制而名气最小,但却是后来两部作品的直接灵感来源。

赫胥黎的 美丽新世界 描写的是以“福帝”纪元的世界。

美国汽车大亨亨利福特因为发明了汽车生产流水线而最终强大,直至统治了世界。

其时的社会,分为五个阶层,分别是:“阿尔法(α)”“贝塔(β)”“伽玛(γ)”“德尔塔(δ)”“厄普西隆(ε)”;人经基因控制孵化而出,属于哪个阶层早就已经写在基因上,并且从生到死都受着严格的控制。

这个世界里的人们,同样有着别样的幸福观:超强的劳动负荷是幸福,恶劣的生存环境是幸福,他们不知痛苦为何物,不知爱为何物。

因而,人们是快乐的,着实是个“美丽的新世界”。

美丽新世界 的矛头直指科学主义的乌托邦。

奥威尔的 1984 刻画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

故事的背景是这样的:1984年的世界,处于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分而治之的状态,这三个大国相互之间屡屡攻城略地。

三个国家内部也实行高度集中的极权主义统治。

在整个故事中,大洋国“真理部”的温斯顿史密斯因为怀疑自己所在的社会、并与裘利亚相爱而沦为思想犯,最终为“友爱部”进行改造而重归“纯洁”。

故事的结局有点像 我们 ,同样带着“谢主隆恩”的调调,其实都是对“理想社会”的莫大反讽。

【欧洲常识 - 什么是“反乌托邦三部曲”查看网站:[db:时间]】

0条评论

网友评论

温馨提示: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请文明发言!